中文名: 乌江镇 | 所属地区: 中国 | |
面积: 141平方公里 | 人口: 7万人(2003年) | |
GDP: 16亿元(2007年) | 地理位置: 地处和县东北,自长江逆水而上,是八百里皖江的第一镇 | |
著名景点: 西楚霸王灵祠 | 知名产业: 化工产业 |
乌江镇 - 基本概况

乌江区位优势明显,交通十分便利。同南京市浦口区一桥相通,与马鞍山一渡相连。从乌江到南京市中心的距离,相当于萧山市到杭州市武林广场的距离。从乌江到南京禄口机场只需50分钟,到宁杭高速只需20分钟。
乌江是千年古镇,文化底蕴深厚,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,南宋著名的文学家、书法家张孝祥、张孝伯、张即之,当代草圣林散之的故里。现在乌江在全国各地的教授、专家有57人,尊师重教蔚然成风。
乌江是全国著名的“缝纫工之乡”,九十年代初有二十多家小服装厂,培训了数千名缝纫工。仅向浙江海宁一地就输送了千名缝纫工,《浙江日报》、《海宁日报》、《钱塘江报》都作过报道。现在乌江的劳务培训中心常年培训熟练机工,是我县最大的劳动就业园。
本镇工业经济和社会事业迅猛发展,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、安徽省五大边贸集镇之一、安徽省综合改革试点镇。
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,我镇经济发展的定位是:工业强镇、边贸重镇、旅游名镇。为实现这一目标,2003年我们创办了乌江工业园作为招商引资的载体和平台。两年的发展,乌江工业园已初具规模,分为一园三区,即中心工业区、化工区、四联工业区。

乌江化工区属乌江工业园的特色园,以化工产业为主导,重点发展生态农药、生物制药、精细化工等高科技含量的化工产业。园区位于长江岸边,总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。化工园始建于2004年,分两期建设。化工园一期规模1200亩,已有上市公司安徽华星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入园建设,主要生产生态农药,总投资10亿人民币,06年7月将全部投产;二期4000亩用地规划已完成,详细规划正在编制之中。建成后可容纳80家化工企业入园,预计总投资35亿元,主要吸引国内外化工企业入园投资。
化工园依长江,靠省道(105),近高速(江北沿江高速),5000吨级的化工园自备码头正在规划建设,水陆交通十分便捷。园区建有日供2万吨自来水厂一座,建有11万伏变电所、3.5万伏变电所各一座,化工专用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中,设有国家级达标污水排放口。

园区地处苏皖交界处巢宁路边,距长江三桥仅13公里。园区规划面积4500亩,分为房地产项目区和工业加工区。目前正在做详规,对外招商。
乌江是投资的热土,目前已有9家来自金华、温岭等地浙江民营企业家有乌江投资兴业。百闻不如一见,我们期待更多的有识之士与我们携手合作。
乌江镇 - 历史由来

走进古镇乌江,展现在您眼前的是一幅动人的画卷:宛如一条白练的驷马新河深情地环绕着乌江镇,河面上汽笛长鸣,船帆点点;宽阔整洁的“井”字大街两旁,商品云集于市,人潮如织,耸立于凤凰山上的霸王祠远眺着花红柳绿、美丽壮观的驷马山景区,南北对峙,一古一今,相映成趣。
解放前的乌江古镇,街道纵横,建筑多呈低矮的深巷,青石板路面,狭窄而长,镇上商店、当铺、钱庄、花行、木行、客栈、澡堂、各类作坊近百家,尤其是“乌江卫花”文明远广,民间流传着这样两句话:“湖广丝绵甲天下,温暖不如乌江花”。乌江卫花色白,纤维细腻,质地柔软,是棉花中的上乘之品。宋美龄曾在乌江建造一座为全套美国设备的轧花厂;美国经济顾问团也曾在这里挂起了“棉花实验区”的招牌,企图垄断棉花经营。由于经济脉络掌握在财主及少数富商之手,劳动人民债务累累,一贫如洗。那时的乌江环境存在一片脏、乱、差的现象。

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项羽突围的驷马山古战场,现已建成一座引江工程水利枢纽。这座雄伟壮观的乌江驷马山引江工程,干流总长269公里,具有抗旱、防汛、灌溉、航运等多种功能。旱时,它能使苏皖两省10个县(区)100多万亩农田受益,涝时,又能使这些农田不为水患所害。投资2000多万建设具有防洪、排灌功能为一体的石跋河水利枢纽工程,还受到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亲自视察。该水利枢纽可使占地近300平方公里的石跋河流域20万亩耕地和10万多人口免遭旱、涝之苦。
乌江镇 - 古今名人

宋代和州书法家辈出,如徐兢书法,受到宋徽宗赵诘爱赏,曾召至宫中,书写“进德修业”四字,赵吉骇异,连声称赞,故有“宣和书法博士”之称。张孝祥工翰墨,擅长草书,朱熹称他“作字多得古用笔意”。张孝祥之侄张即之亦工书法,学米芾,而参用欧阳洵、诸遂良的体势笔法,尤善大字,现存书迹有《报本庵记》、《书杜诗卷》、《金刚波罗蜜经》、《华严经》等。明代戴重檀草书法,清代戴本孝擅长隶楷书法。
清末民初,乌江范培开随师张栗庵学书法,取汉魏唐宋历代书法名家之长,自成一家,后为书法家唐驼发现和推崇。民国2年(1913年),在伤害全国书法大赛中名列第二, 《神州吉光》书法杂志曾有专文介绍范培开书法。
建国后,和县书法家及书法爱好者遍步城乡。其中乌江林散之书法艺术有极高成就,是我国书法艺术的一代宗师,被誉为“当代草圣”,有《林散之书法选集》存世。

张籍(约767~约830)唐代诗人。字文昌。和州乌江人(今安徽和县乌江镇)。贞元初,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,后回和州。贞元十二年(796),孟郊至和州,访张籍。十四年,张籍北游,经孟郊介绍,在汴州认识韩愈。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,张籍被荐,次年在长安进士及第。元和元年(806)调补太常寺太祝,与白居易相识,互相切磋,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。张籍为太祝10年,因患目疾,几乎失明,明人称为"穷瞎张太祝"。元和十一年,转国子监助教,目疾初愈。15年后,迁秘书郎。长庆元年(821),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,迁水部员外郎,又迁主客郎中。大和二年(828),迁国子司业。世称"张水部"、"张司业"。
爱国词人——张孝祥
张孝祥(1132~1169)南宋词人。字安国,号于湖居士。历阳乌江(今安徽和县)人。父祁,曾任直秘阁,淮南转运判官。张孝祥自幼聪明好学,博闻强记。绍兴二十四年(1154)参加廷试。与秦桧之孙秦埙同场。主考官魏师逊及汤思退等为逢迎秦桧而定秦埙为第一,张孝祥第二。高宗读策后,认为他“议论雅正,词翰爽美”,亲擢为进士第一。因此秦桧对张孝祥极为不


张即之,南宋书法家,字温夫,号樗寮,历阳乌江(今安徽省和县)人。生于名门显宦家庭,为参知政事张孝伯之子,爱国词人张教祥之侄。以父荫铨中两浙转运使。举进士。历官监平江府粮科院、将作监薄、司农寺丞。后知嘉兴,以言罢。特授太子太傅、直秘阁致仕。史称其博学有义行,修洁,喜校书,经史皆手定善本。是南宋后期力挽狂澜、振兴书法艺术,穷毕生之力以改变衰落书风的革新家,称雄一时。据《宋史》记载,张即之“以能书闻天下”。女真族虽然远在北方,与南宋政权处于敌对地位,但对于张即之的翰墨作品,却不惜用重金购求。其书法初学欧阳询、褚遂良和颜真卿,继而转师米芾,并能“独传家学”,而以张孝祥书为主调,参以晋唐经书汉隶,加上受禅宗哲学思想的影响,故而达到了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与境界,自成一家体系。这种体系是他在继承古人前辈传统技法的基础上,汲取众多营养而后大胆创新形成的。后世书坛有人讥张即之书有意为“怪”,不合“规矩”,并斥之为书法“尚意”,追求“意趣”,表现个性。宋初文坛领袖欧阳修便提出,书法不能专师一家,模拟古人,而贵在“得意忘形”,自成“一家之体”,否则为“书奴”。

林散之(1898一1989),安徽和县乌江人。原名以霖,号三痴,后改名散之,别号左耳、散耳、聋叟、江上老人。林散之童年即喜涂鸦,十四岁丧父,由笔者外祖父曾梓亭介绍,至南京跟张青甫学习工笔人物画,练就基本功。此后随乡亲范培开先生学习书法,范先生授以安吴执笔之法,双钩悬腕,中锋竖管,打下了扎实的基础。三十以后,由含山进士张栗庵引荐,负籍沪上,拜黄宾虹为师,得“五笔七墨”之秘。一九三三年,遵黄老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教导,开始影响一生的万里之行。散之晚年历数自己学书历程道:“余十六岁始学唐碑,三十以后学行书,学米;六十岁以后学草书。草书以大王为宗,释怀素为体,王觉斯为友,董思白、祝希哲为宾。始启之者,范先生;终成之者,张师与宾虹师也。此余八十年学书之大略也。”秋水老师谓:“散老惯长锋羊毫,蘸水,后掭墨,力运笔端,墨注纸上,水墨交融,渗化洇散,有意想不到的情趣。锋长则弹强,含墨量多,他以娴熟的手法,提按转折,涩进疾阻,似欹反正,将倒复起,曲处见直,圆中寓方,浓纤长短适度,燥润枯湿合宜,但觉一片化机,满纸精彩。”
解放后林先生曾任江浦县副县长、南京政协副主席。六十年代初入江苏省国画院任专职画师。曾为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、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。
乌江镇 - 农业概况

2005年全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75000亩(含复种),其中优质水稻面积62500亩,占水稻总播种面积的95%,油菜总播种面积36055亩,蔬菜总面积7890亩,大棚蔬菜面积6800亩,以发展无公害蔬菜为突破口,发展特色农业,形成万亩水产养殖、万亩无公害蔬菜、万亩花卉苗木的产业格局。
乌江镇 - 特色农业

在古镇东首的乌江大桥,桥身横跨苏皖两省,它是和县、新浦口区两县的交界处。桥南为和县乌江镇,桥北为新浦口区乌江镇,形成了一镇南北两县古制的风貌。
洪武九年(1376年),和县尊教、怀德、任丰、白马四乡(今高旺、石村、龙山、城东)划归原江浦县。从乌江镇卜陈至桥林十里、横路及乌江桥北一带,地处长江下游江滩,地势平坦、土地肥沃,加之四季雨水充沛,适合农作物生长,除盛产稻麦、五谷杂粮外,尤以棉花著称,时称“卫花”。乌江“卫花”产量之高,颜色之白,纤维之长,保暖之强,异于其它各地所产之棉,是乌江农民重要的经济作物。
昔日,乌江以棉花行、米行为盛较多。在和浦所属乌江一带,民间对“乌江卫花”传说颇多,更神乎其神地称之为“宝花”、“花中仙子”。每到金风送爽习习之时,花仙子从天而降,散宝花于田野,造福于人间。所以“卫花”—“宝花”,谁能得之,终生享用。
某年有一位老妇,时值腊冬,无钱过年,冒着鹅毛大雪,身背棉花,上街叫卖,从南街到北街,无人过问,遂转回。当她经过一家棉花行时,被一位住行客人看到,如此大雪,老妇身上及棉袋,竟无一片雪花,无一点水珠,很是奇怪,随唤老妇人入行内,解袋看花,即以行市最高价,加倍付给,购下此棉。后来这人就用这袋“卫花”,制成一件“火龙宝衣”。又传说,一农民秋后在范家花园中一块棉田里拾野棉花(棉花收获后,残落在地下的棉花,将拾得的棉花做成茶焐子(从前没有保温瓶即用布与棉花缝制茶焐子)时值寒冬,滴水成冰,然茶焐子里的水保温不凉。
等等奇闻,使“乌江卫花”因此驰名大江南北,尤以宁沪一带为盛。故而每年秋后,各地棉商蜂拥乌江,收购大批棉花,运往各地,加工销售。在南京、苏州、上海等地,凡是做棉絮、棉档生意的大商店,其店牌横匾上都大书特书“乌江卫花”字样,可想“乌江卫花”饮誉之盛了。据志载,清代诗人吴本锡曾来乌江,他对乌江卫花大为赞叹有诗云:
湖洲丝棉甲天下,温暖不如乌江花
贾舶欲来天气好,家家白雪晒檐牙
自明末清初以来,乌江地区棉花生长日趋发达,家家种棉,一到秋天,这里成了银色海洋,蔚为大观。随着卫花声誉大振和产量剧增,乌江、桥林开设了许许多多棉花收购行,仅乌江镇就分布于老街上的棉花行便有十余家,有的是百年老行,每年都收购千担以上的上等皮棉,运往江浙等地,为了使棉籽轧成皮棉,大大小小人工操作的轧花厂、绞花机遍于街乡,随之而来的棉籽榨油厂,棉饼加工厂,也相继兴起,如花园油坊、驻马油坊、五一油坊、许油坊等等,年产近万斤棉籽油和大量棉籽饼,远销苏南、皖南一带。在乌江、桥林,一些手工业者开始建造小型纺织作坊,有上十家之多。如乌江范家纺织坊,便有十余台织布机,织梭昼夜不停,小机布出现于市上,成了人们“抢手货”,这样就初步形成了乌江卫花的种植、收购、轧花、加工、纺织、生产、销售一条龙的繁荣市场。
30年代初,为了适应“乌江卫花”的生产需要,在今乌江镇项羽北路两侧兴建了一座大型全部机械化的棉花加工厂—乌江轧花厂,该厂全部使用进口机器,自动流水生产线,年产量万担以上,据说这座工厂是蒋夫人宋美龄投资建造的,她还来厂视察过。抗日战争胜利后,该厂又引进美国“爱”字和“德”字棉品种,广为种植,与“乌江卫花”媲美,一时传为佳话。
当时有人吟诗赞扬说:
千古英雄一霸王,乌江重镇史名扬。
棉花盛产传声誉,水陆交通好地方。
乌江镇 - 风景名胜

霸王祠也称项亭、项王亭、楚庙、项羽庙,在和县乌江镇东南约一公里的凤凰山上,离县城20公里。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兵败,自刎于此。当时就墓葬了项羽的“分裂之余”即残骸和血衣,故称“衣冠冢”。后人于此建亭祭祀,人称“项亭”。唐初建祠,上元三年(762),书法家李阳冰篆额曰:“西楚霸王灵祠”。唐会昌元年(841),宰相李德裕撰写《项王亭赋并序》内称:“自汤武以干戈企业,后之英雄莫高项氏,感其伏剑此地,因此,赋以吊之。“南唐文学家徐铉撰写《项王亭碑》,南宋绍兴二十九年(1159),命名乌江项羽庙为“英惠庙”。历代屡经修葺与扩建,有正殿、青龙宫、行宫、水灵宫等共99间半。传说皇帝方可建祠百间,项羽虽功高业伟,但终未成帝业,故少建半间。殿内有项羽、虞姬、范增等人塑像并有石狮、旱船、钟、鼎碑等文物。唐宋诗人孟郊、杜牧、苏舜钦、陆游、王安石、李清照等均有题诗。后屡遭兵燹,大部建筑物被毁。清同治七年(1868),重塑霸王像。悬“拔山盖世”匾额,并有楹联曰“山襟水带,虎啸龙吟”。

霸王墓,又称“衣冠冢”,建于霸王祠后面,原墓隆起,砌以青石,呈椭圆形。宋乌江令龚相《项王亭赋》云:“墓四周古松数百章,怒涛汹汹常如大风雨至。”清卢润九《读史偶评、项王墓》诗:“帝业方看垂手成,何来四面楚歌声;兴亡瞬息同儿戏,从此英雄不愿生。”墓前有明万历和州谭之凤题“西楚霸王之墓碑”。
乌江镇 - 民风民俗

过年玩龙灯,是古镇乌江人民的传统文化节目。从正月初三到十五元宵节,白天舞狮子,晚上玩龙灯。正月十二是参殿,要到霸王庙内焚香参拜,正月十三上乌江街,十五达到高潮。这连续十多天晚上,长长的乌江街灯火辉煌,彩色缤纷,爆竹声此起彼落,向彻云霄。
“三月三”霸王庙会,旧时乌江地方百姓,每逢农历三月初三日,人们穿着僧装道服,乔装打扮,抬霸王檀香雕像,拖拉木舟出游,列依仗队,张灯结彩,前呼后拥,敲打锣鼓,所到之处,家家摆香案,放爆竹,叩头施礼。演唱戏曲,异常热闹。
现今霸王庙会仍是隆重,玩龙灯、玩花船、演唱戏曲,四面八方,人群如潮,游客参观络绎不绝。
乌江镇 - 特色小吃

霸王兵败垓下,突围后28骑星夜由阴陵山、九曲泽向乌江亭进发,待到乌江亭前七松庄只剩单人单骑了。此时他又饥又渴,见路边一茅舍外,有林老丈卖小方块食品,便下马拜到“老丈,请赐食解饥…….”林老长道:“吃吧,吃吧,请自便”。霸王拿起一块,因其力过大,尚未入口,即已粉碎,连称:“好酥,好酥!”一口气吃了30余块,又让乌骓马吃了几块。那老丈又滔来凉水让他喝了。霸王饥渴已解,随向老丈深深一拜:“多谢老丈,多谢老丈!”便忙上马向凤凰山边、乌江口岸奔去。
事后,这乌江亭前七松庄卖酥的林老方丈逢人便说:“霸王吃过的酥,霸王吃过的酥,好酥,好酥!”这话一传十、十传百,一下传到江东父老耳里了。这一年春天,江东一小生,年方二十,五大三粗,来此寻林老丈,恭然下跪道:“小子项小乙,会集人民,特拜您学制霸王吃过的酥,得以传世。”老丈扶起小乙说:“好酥有望了,有望了!”当下,林老丈将小乙安置下来,悉心传授小酥制作工艺。小乙聪颖又勤学,不多日便全会了,学成后,小乙便对老丈说:“我不走了,您就是我的爷爷,我赡养你到最后……”林老丈听后老泪纵横,秋后,就把收养的孙女翠娥许配给了项小乙。项小乙夫妻恪尽孝道,生子袭林姓,在乌江世代繁衍,小酥行当也一直不泯,且越制越好,先后取名“余味小酥”、“香王小酥”、“余香酥王”,含缅怀虞、项之意。直到20世纪80年代方正式定名为“霸王酥”并名扬京、沪、港、台等省市,远至日本、美国、加拿大等国。
乌江镇 - 投资环境

交通优势:陆运巢宁路、滁芜路穿镇而过,水运有黄金水道长江。内有滁河千吨级停靠码头,距县内淮南铁路55公里。
旅游资源优势:镇南凤凰山上座落有千年古刹霸王祠,风景秀美;镇内有明清古街,古色古香,小商品市场繁荣;天下第一汤“香泉”距此仅10公里。
物产丰富优势:全镇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2万亩,有黄金瓜、豆类、番茄、辣椒、草莓等特色农产品;河蟹、江鱼、龙虾等也是本地特色水产品。
矿产资源优势:镇北赭乐山区有丰富的建材石、白云石,以及江沙资源也十分丰富。
长江岸线资源优势:镇东长江岸线6公里,常年水位可达-8米,最深处可达-12米,滩涂平均宽度280米,可开发船舶制造、码头等。

劳动力资源优势:乌江人口7万,其中劳动力人口3万,劳动力技术工种较多,有“缝纫工之乡”的称号,另有相当从事化工、铸造、建材行业的技术人才。
工业基础优势:全镇已形成化工、铸造、建材、服装、粮油、制酒等六大支柱产业。
土地价格优势:工业用地基准价5万元每亩,并可根据投资规模、技术含量、税收贡献等给予一定的优惠